我的个去啊,崔明丽竟然差点听到,让我们后背一紧,赶紧走到了屋子里面,崔明伏的话即使不是全对,但是也绝对是对一大部分,他所说的这些,在昨天的时候,我面对那小鱼儿的时候,自己也查觉到了,就连我自己都觉得不正常。

“时间差不多了!”崔明丽说着,而后取出一具暗红色的木鱼。

木鱼,打击乐器。最初做为道教、佛教召集教众,讲经设斋用的法器。根据历代崇道记的记载 ,木鱼是出自唐代,明皇帝时期,是道教召集教众,讲经设斋用得法器,源于道教。

历代崇道记记载,衢州建观穿地得一鱼,可长三尺,其状似铁 ,微带紫碧色,又如青石,光莹雕隽,殆非人功所能也,叩之甚响,其鱼亦不能名,遣使进贡,帝(唐明皇李隆基)令宣示百僚,亦不能辨。帝乃呼为瑞鱼磬,仍令悬于太微宫,非讲经设斋不得击之。于是诸宫观竞以木石模之,以代集众。

木鱼之名称由来,盖取“鱼日夜不合目”,故刻木象鱼,击之,用以诫昼夜思道。于诵经礼忏时,与铜磬相互配合,用以节制经颂。佛、道通用之木鱼,与铜磬为一对不可分离之通神乐器,皆系仪案上必备之法器。其大小、形式、材质不一,唯须与铜磬大小相称。

木鱼呈团鱼形,腹部中空,头部正中开口,尾部盘绕,其状昂首缩尾,背部(敲击部位)呈斜坡形,两侧三角形,底部椭圆;木制棰,棰头橄榄形,形似鱼。

木鱼大小不一,音高不同。寺庙中使用的大型木鱼,正面圆径约40厘米,最大的达90厘米以上。

小型木鱼圆径仅4厘米,只在佛教法事“绕莲”(绕佛堂)时应用。经常使用的中型木鱼有五种,圆径7—16厘米。多用桑或椿木制作。

在民族乐队中,备有音高不同、数量不等的成套木鱼,按五声、七声音阶或十二平均律排列组合,常用于轻快活泼的乐曲中,有时可独奏简短的乐句,或用来模仿马蹄声的音响效果。木鱼是广东地区曲艺“木鱼歌”的击节乐器。

木鱼是外形酷似鱼头形状的一种木制品,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,但是有记载的历史却比较晚。这种特殊的器物,并非只在寺庙中才能够见到。

早在明清时期,木鱼就已经用于宫廷音乐、昆曲以及民间音乐的演奏。通常大木鱼用桑木或者椿木制作,最大的面径可以达到40厘米以上,发出的声音比较低。

小木鱼一般用檀木或红木制作,发音较高。寺庙中使用的木鱼,大致分为两种:一种为圆形,另一种是长条形的。一般来说,圆形木鱼的规格多种多样,而长条形的木鱼大多在一米左右。

僧众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:远在汉朝时期,皇帝派慈光大师和两个僧徒去西天 取经,历尽千辛万苦,在取经归途中,乘船划船之时,突然风浪大作,一条恶鱼张着大口朝 船扑来,船头上的经书被大鱼一口吞掉,两僧徒跃身入海与大鱼搏斗,了结了大鱼性命并将 它拖上船头。

刹时间,风平浪静,阳光灿烂,大鱼身躯化为污水流入大海,只剩下鱼头摆在船头上。慈光师徒带着大鱼头返回佛寺,为了讨还经卷,每天敲打大鱼头口念“阿弥陀佛……”。日复一日,大鱼头被敲得粉碎,后来只好照着大鱼头的模样做了个木头的,天天敲 打。就这样,敲木鱼诵经成了佛家的习惯。

关于“木鱼”之名,最早见于唐代高僧怀海禅师所撰《敕修清规》之中:“木鱼,相传云, 鱼昼夜常醒,刻木像形击之,所以警昏情也。”

据此,木鱼当为佛门僧侣所创制,有警示僧众昼夜不忘修行之意。此前,相传木鱼的前身乃是一种称为“木扑”的简单木块,后才刻为鱼像,称作木鱼。因不入宫廷音乐,故历代正史不载。

木鱼在佛教中常用以伴奏“梵吹”,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。明《三才图会》载:“木鱼,刻木为鱼形,空其中,敲之有声,今释氏之赞梵吹皆用之。”

明代以来,流行于民间,用于说唱木鱼歌和昆曲伴奏。《扬州画舫录》载,当时剧场里所用的乐器中就有木鱼。后来又逐渐在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中应用。木鱼除在佛教、道教音乐使用外,还广泛用于各种形式的器乐合奏和乐队中。

“转思我有随身物,当初犹未对他言。呢吓人亡物在有何用,等我沉归波底作妆奁。开包匣取衣箱,万叠苏杭锦绣裳。玳瑁珊瑚兼玛瑙,金环钗珥及明珰……”崔明丽一边敲打着木鱼,一边从嘴巴里面吐出吐出如是的话语。

我和崔明伏目不转睛地看着她,不晓得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情,这木鱼声音清脆,崔明丽的声音也是一样的清脆,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,让人觉得十分的赏心悦目。